
公元前593年,楚国令尹孙叔敖已年近四十。这位为国操劳多年的重臣,此刻却因积劳成疾,卧病在床。自知时日无多的他,将儿子唤至榻前,语重心长地嘱咐道:这些年来,大王多次要加封于我,都被我婉拒了。待我去世后,大王定会封赏于你。但切记,万不可接受都城附近的官职和封地!若大王执意要赏,你就请求去寝丘那个地方。那里虽被楚人视为不毛之地,连越国人都看不上眼,却最适合我们家族安身立命。
年轻的儿子听得一头雾水,心中充满疑惑:父亲这是何意?大王赐予封赏,为何偏要选最差的地方?这不是在坑儿子吗?但转念一想,还是决定先静观其变。
果不其然,孙叔敖去世后,楚庄王立即召见其子,准备给予丰厚封赏。这个年轻人内心既欣喜又矛盾。他何尝不向往富庶的封地?毕竟父亲虽贵为令尹,家中却一贫如洗,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。他始终想不通,为何父亲生前屡次拒绝封赏,临终还要他选择贫瘠之地。
但想到父亲素来深谋远虑,年轻人决定遵从遗命。当楚庄王提出封赏时,他毅然谢绝了富庶之地,主动请求前往寝丘。初到封地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失所望:这里荒凉贫瘠,连飞鸟都不愿停留。他不禁怀疑父亲的安排是否明智。
展开剩余53%然而历史证明了一切。随着春秋争霸、战国纷争的愈演愈烈,楚国各大贵族相继没落。唯独孙叔敖的后人因偏居一隅,得以远离战火,世代安居。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被收录在《智囊全集》的上智部中。
在当时的楚国,屈、昭、景三家才是真正的豪门望族。孙叔敖出身寒门,凭借治水之功和出众才干,被楚庄王破格提拔为令尹,助其成就霸业。他深知自己虽居高位,却无强大宗族支撑,处境如履薄冰。因此他始终保持低调,屡次婉拒封赏。
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清醒认识自身处境。即便这样,他的仕途也历经三起三落。临终前,他明白儿子难在都城立足,不如选择偏远封地以求平安。这种深谋远虑令人叹服。
《智囊全集》中收录了1200多个类似的历史典故,涵盖先秦至明朝的智慧结晶。从帝王权术到民间智慧,无所不包。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广受推崇,连康熙皇帝都将其作为治国参考。
读这些故事不仅能增长见识,更能启迪智慧。当面临困境时,先人的智慧往往能给我们以启发。不知各位读者如何看待孙叔敖的选择?是坑害儿子,还是深谋远虑?欢迎分享您的见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